- ABBA Blog
【跟著節氣過生活 驚蟄】
立春後的第二個節氣是驚蟄,
這個節氣名稱很明顯的描述了這個世界的樣子
「蟄」是指
動物冬眠時潛伏在土中或洞穴不食不動的狀態,
這個季節會有春雷
「驚蟄」即上天以打雷方式驚醒蟄居動物的冬眠,
所以也有萬物萌生的意思
晉代詩人陶淵明有首詩:
「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
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就有寫到驚蟄特有的雷聲。
古代人們認為雷是由雷神主宰,
所以驚蟄時會祭拜雷神
驚蟄的三個物候分別是
「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
意思是這時候桃花開始盛開,
黃鸝鳥開始啼叫
老鷹漸漸多起來繁衍後代
鳩則開始鳴叫求偶。
這也是描述春天萬象更新的景色
驚蟄之後開始會有滂沱大雨
雖然氣候逐漸變暖,開始適合出遊,
但還是要注意冷暖及天氣的不穩定,
出門也建議攜帶雨具。
傳統習俗會在驚蟄時吃梨
這個時節還是有點涼、氣候多變,
梨可以潤肺止咳,
直接吃吃、榨汁、蒸烤的方式都適合,
因為「梨」的諧音是「離」,
所以驚蟄吃梨也有與害蟲分離的意思
這個季節也是鰹魚的季節
鰹魚又名正鰹、煙仔虎,有迴游的習性。
春天2月至6月會迴游到台灣沿海
因為保鮮不易,所以很多會加工成罐頭,
鰹魚在日本是製作柴魚的重要魚獲,
花蓮七星潭附近曾經是柴魚工廠的重鎮
柴魚的製作過程也很繁複
鰹魚去除頭尾、內臟、魚鰭,並切為適中大小,
燉煮一至兩個小時直至煮熟,
撈起冷卻後把魚骨、魚刺完全去除
再把鰹魚進行數次的烘、日曬
確保魚塊裡水分完全蒸發,
這個時候鰹魚就跟木柴一樣
市面上柴魚大部分到這個步驟就停止了,
風味會比較淡
如果再進一步加工,將柴魚塊放入木箱中,
經過黴菌(經過挑選的好菌)發酵後,拿到陽光下曝曬,
將這過程反覆幾次後,就可讓柴魚水分更進一步蒸發
菌把魚肉中的脂肪分解,讓柴魚風味會更好,
煮出來的高湯也會更加澄澈
保存時間也更長,價格也會比較高
所以高級的柴魚製作上會經過很多步驟